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資源循環網
首頁
網站導覽
最新消息
English
行政院環保署
關於網站
認識循環經濟
資源循環分析
資源循環分析系統
國家層級物質流指標公開成果
資源循環推動
資源循環推動說明
歷年推動計畫
資源回收再利用年報
相關法規
資源循環教材
環保署教材
相關資源
圖卡懶人包
訊息中心
循環經濟新聞
研討會
會議專區
友站連結
C2C TW
資源循環網
關於網站
認識循環經濟
資源循環分析
資源循環分析系統
國家層級物質流指標公開成果
資源循環推動
資源循環推動說明
歷年推動計畫
資源回收再利用年報
相關法規
資源循環教材
資源循環教材
環保署教材
相關資源
圖卡懶人包
訊息中心
循環經濟新聞
研討會
會議專區
友站連結
C2C TW
110年
資源生產力
(元/公斤)
77.99
1.02
110較109上升1.02
測量國內經濟消耗每公斤物質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數值越高表示運用資源產生經濟價值的能力越高,資源使用效率越佳。
110年
人均物質消費
(公噸/人)
11.57
0.66
110較109上升0.66
測量平均每人在國內經濟所消耗的物質量,其為直接物質投入量減去實質出口量,再除以人口數。數值越低表示發展國內經濟所依賴的物質數量越少。
資源循環政策
國發會於2022年3月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輔以關鍵戰略跨部會協作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因應全球淨零排放趨勢,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且目前已有研究報告顯示循環經濟與減碳之關聯,因此環保署透過「資源循環零廢棄」戰略,跨部會分工,擬訂3大目標、4大推動策略及10項關鍵項目優先推動,並規劃37項推動措施及71項行動,透過資源循環再利用,期望經濟成長與資源循環與時俱進,達成提升資源生產力、降低人均物質消費量之目標。
資源循環推動方向
為有效加速資源循環利用,環保署於2021年7月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專責辦理整體資源循環政策規劃及管理。不同於過往廢棄物管理視角,從物質生命週期角度,以生物質資源、有機化學資源、金屬及化學品、無機資源等四大物料制定具體行動措施,並參考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跨部會推動「資源循環行動計畫」,以達「資源循環最大化」、「廢棄物處理最小化」之目標。
相關連結
資源循環分析系統
資源循環分析系統提供我國國家層級物質流指標、物流使用統計與產業鏈流布推估功能
國家層級物質流指標公開成果
為指標群整體推動的代表,作為定期追蹤的基礎,並可與國際比較使用
最新消息
2023/03/30
推動塑膠再生商品,攜手共創綠色循環
為促進國內塑膠循環利用暨廢棄物減量,環保署推動產業於包裝摻配塑膠再生料,期望在114年再生料使用比率達25%、119年再生料使用比率達30%之目標,並於今(30)日辦理「推動塑膠再生商品,塑創綠色循環」記者會,邀請國內示範業者花王、耐斯等企業出席響應,期能與產業攜手並進,減少原生物料耗用,共同邁向資源循環零廢棄。 因應塑膠污染問題,國際已採取行動共同促進淨零排放與永續發展,以歐盟為先驅,在2020年提出《歐洲塑膠公約》,目標於2025年產品和包裝內平均至少使用30%再生塑膠;英國、荷蘭、法國等各國亦跟進訂定分年度添加再生料目標。由於我國塑膠生產高度仰賴進口石化資源,環保署推廣產業增加塑膠再生料使用,以有效利用資源價值、跟進國際環保趨勢,預期透過推廣使用,於2025年達塑膠包裝再生料使用比率達25%,使用量可增加約7.5萬公噸,貢獻減碳效益約15萬公噸。 環保署為推動產業自願性使用塑膠再生料,優先針對非填充食品之塑膠再生容器於111年11月3日訂定「非填充食品之塑膠再生商品推動作業要點」,針對化粧品、動物清潔保養用品、清潔劑、潤滑油等塑膠再生容器建立審查機制,確認再生料來源、品質及添加比例,使國內業者有規範可遵循。目前國內已有多家業者投入再生料使用,並自主參與塑膠再生成分含量審查作業,未來消費者可於環保署網站上查詢通過塑膠再生容器審查之商品相關資訊(點此進入)。 環保署表示除了建立審查制度外,未來預計逐步擴大推動範疇及相關配套措施,例如結合環保標章、綠色採購及應回收廢棄物回收清除處理費優惠費率,增加經濟誘因,提高業者使用再生料意願。環保署期許驅動國內塑膠循環再生,鼓勵產業轉型邁向綠色生產及循環經濟,提供消費者環保消費新選擇。圖、廢管處賴瑩瑩處長(右三)與國內示範業者合照
2023/03/2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源循環網-網站使用意見問卷調查
親愛的使用者 您好,本資源循環網之設置目的為資源循環相關政策的宣導網,並整理相關教材及資源提供下載與檢視,以利了解目前政策的推動方向。主要服務群眾為一般民眾、縣市環保局、機構、中央部會及業者。為提升服務品質,本問卷將針對網站使用及資訊內容等面向,進行網站滿意度調查。請依據您的使用經驗填寫滿意程度,並歡迎發表您對於本網站的意見及想法。您的作答將會作為改善網站功能及服務之參考,期待網站設計能更符合您的需求,感謝您撥冗協助填寫本問卷!The purpose of setting up the Resource Circulation in Taiwan website is to promote policies related to resource circulation, and to organize relevan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for downloading and viewing to facilit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direction of policy promotion. The main target groups of this service are the general public, county/c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s, organizations, centr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businesses.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this questionnaire will conduct a satisfaction survey of the website in terms of website use and information content. Please fill out the satisfaction level based on your usage experience, and feel free to express your opinions and ideas about this website.Your answers will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service. We hope that the website design can better meet your needs. Thank you for taking the time to fill out this questionnaire!問卷連結Questionnaire Link:點此填寫問卷-fill out questionnaire (另開視窗)
2023/01/16
資源循環樹典範 產業鏈結創新機
為鼓勵國內積極推動資源循環的企業,環保署自107年起辦理資源循環績優企業遴選活動,截至111年已遴選出102個績優企業廠家,當中包含43個獲選績優的金質獎,以及59個獲優良的銀質獎,並將廠家資訊收錄在「資源循環績優案例」中,點此進入下載。 環保署表示,獲獎業者表現優秀且各有不同產業材質面向,如生物資源、有機化學資源、金屬資源、非金屬殘渣資源及循環租賃模式等,產業間資源循環供應鏈整合、產品高值化生產及回收等各種物質資源循環使用,以及創新循環服務模式,相關案例可供產業交流學習與媒合合作。 獲獎廠家中生物資源績優案例,有利用獨特發酵專利技術,將廢棄咖啡渣轉換為機能性飼料添加劑等高值化商品;或以地區性廢菱角殼為基材,藉由碳化技術將其轉化菱碳,除回收熱能外,並將菱碳應用於多種產品;也有將廢牡蠣殼轉化成生物碳酸鈣,應用於禽畜飼料及肥料,以及廢紙衍生物混製成固態燃料供鍋爐燃料等循環再利用技術。 而有機化學資源推動作法則是將消費端常見泛用廢塑膠高值化利用於3C產業、回收舊衣再製再生聚酯原料;將廢紡織纖維及廢混合塑料等轉廢為能製成再生燃料(SRF)。另工業級循環績優案例,有廢異丙醇(IPA)回收再製電子級異丙醇產品,半導體產業矽晶圓研磨廢水回收,轉換為高純度矽粒售予製造矽碇、封裝廢膠條回收產生二氧化矽原料等。 金屬資源循環則是藉由有害物質分離、處理技術,成功提煉銅、鈷、鐵及塑膠等再生原料;也有回收廢照明光源產製高純度汞、廢印刷電路板產製銅粉及玻璃纖維,以及由電鍍廠及半導體廠廢水回收貴重金屬等。而非金屬殘渣資源則有將飛灰、底渣、爐渣再製CLMS(低強度混凝土材料)、水泥原料、工程材料等,除此之外,還有業者結合廠區特性,將產業原料、燃料及廢棄物互補利用,形成跨產業「循環經濟」運作模式。 循環租賃模式有開發閒置物資共享平台,任何人皆可透過平台將家中用不到的物資分享,亦有提供商業服務模式的環保容器租借、塑膠櫃/隔板租借、晶圓載具回收清洗再使用的業者;循環文創之以舊衣/NG水泥袋/廢旗幟製包包配件、林木修枝製板凳/藝術品、以回收塑膠料製作鋼筆等,將資源循環理念落實於民眾的日常。 為持續推廣企業資源循環績優作法,環保署預告112年將持續辦理資源循環績優企業遴選,誠摯邀請國內推動資源循環、創新循環服務模式或推動廢棄物源頭減量等業者踴躍報名,期望持續發掘出產業典範,一同為推動資源循環零廢棄努力。
2023/01/07
資源循環顯成效 資源永續創新局
臺灣76%的資源仰賴進口,每年消耗近2億7,000萬公噸原物料,相當於每人每年消耗11.57公噸。每年產出的廢棄物約3,000萬公噸,110年時我們做到了一般廢棄物約1,000萬公噸,回收率達62.5%,事業廢棄物約2,000萬公噸,再利用率達85%,大步向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目標邁進。 因應國際資源永續及減碳趨勢,我國在過去推動資源回收的良好基礎上,積極推動資源循環,提出資源循環零廢棄戰略,以資源循環永續利用的思維,減少原生物料的使用,透過廢棄資源材料化、燃料化及肥料化的方式,來達成資源循環及減碳目標。 針對事業廢棄物處理及管理問題,環保署與相關部會合作全面盤點廢棄物數量及流向,並在111年9月26日獲行政院核定「廢棄物管理及資源化行動方案」。就可燃廢棄物將增設12座處理設施,處理量109萬噸/年,112年達量能平衡、114年可作到暫存量去化;無機廢棄物擴大陸域及海域工程使用647萬噸/年,116至121年累積暫存完成去化;有機廢棄物增設處理設施至2,620萬噸/年,113年完成妥善處理設施;化學品廢棄物新增年處理量17萬噸。管理面作法包括強化再利用機構管理及產品品質,全程追蹤流向,確保妥善清理;營建廢棄物檢討納管產源及要求申報、建立營建剩餘土石方與營建混合物之區分認定標準、輔導簡易分類場用地合法化;針對市場上規模不足、需特殊技術處理之廢棄物或新興廢棄物,以促參方式推動設置設施。 為促進減煤及減碳,推動廢棄物燃料化,環保署修訂固體再生燃料(SRF)規範,規範可作為固體再生燃料原料之廢棄物種類及固體再生燃料品質標準。目前有2家SRF使用設施建廠中,5家規劃中,將逐漸增加廢棄資源燃料化量能,將廢棄資源轉廢為能有效利用。 此外,環保署亦加強資源循環產業鏈結,於111年11月函頒「資源循環網絡廢棄物清理計畫審查作業要點」,由上市櫃事業整合其上中下游產業鏈,統籌自主管理,事業共同提出「資源循環網絡廢棄物清理計畫」,計畫申請者取得許可後,可跨區域、跨產業,串聯多家技術優良廠商,逐步發展為「資源循環網絡虛擬園區」,將廢棄物轉化為原料,降低廢棄物處理對環境的衝擊,同時也減少產業鏈及地方主管機關間之行政作業,提升產業資源循環效益。 環保署表示,資源循環辦公室積極協助產業解決資源循環及廢棄物清理問題,例如法規鬆綁,將具循環性的資源認定為產品促進循環,如生產醬油過程產生之醬油粕若產出後無需進一步處理直接轉售畜牧場作為飼料使用,得認定為該製程的副產品。協助產業廢棄物清理部分,例如廢棄物處理量能平衡前,短期採擴大暫存量能方式因應,訂定公有掩埋場或廢棄物廠外貯存之作業要點,並請地方環保局提供公有掩埋場土地或經濟部提供工業區環保用地來協助暫存事業廢棄物。 配合淨零排放趨勢,環保署亦將全面盤點檢討修正廢棄物清理法,除周延法治體例外,將以全新思維整合減量、回收、再利用等環節,透過徵收資源循環促進費及補貼的方式,將可循環廢棄物或資源有效循環,同時依循聯合國SDG12,落實推動消費者永續消費,由消費引導永續生產,確保產品使用壽命更長,更易於重複使用、維修和循環利用,儘可能使用循環材料代替原生物料,透過循環採購建立循環商業模式,建立資源永續循環的社會。圖1、資源循環說明圖卡8式_1圖2、資源循環說明圖卡8式_2
2022/12/15
廢棄物管理再升級 全程追蹤廢棄物及再利用產品流向
為落實廢棄物再利用管理,環保署修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指定工程填地材料等8項再利用產品,規範限制使用地點、品質標準及檢測頻率,全程追蹤廢棄物及再利用產品流向,確保妥善再利用。 環保署表示,本次修法以「再利用產品運作管理」為加強管制重點,針對鋪面工程之基層或底層級配粒料、工程填地材料、道路工程粒料、磚品、水泥製品、預拌混凝土、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瀝青混凝土等再利用產品,規範限制使用地點不得為於環境敏感區、應符合之再生粒料環境用途溶出標準及檢測頻率,並限制銷售對象、再利用產品清運機具應裝置GPS、以聯單紀錄清運過程、申報至最終使用地點。 環保署期望藉由本次修法,提升再利用產品的流向追蹤與品質管理強度,創造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運作共利效益。修正發布相關資料,可至環保署新聞專區下載附加檔案,或於發布日3日後至行政院公報資訊網下載參閱。
關於網站
認識循環經濟
資源循環分析
資源循環分析系統
國家層級物質流指標
公開成果
資源循環推動
資源循環推動說明
歷年推動計畫
資源回收再利用年報
相關法規
訊息中心
循環經濟新聞
研討會
資源循環教材
環保署教材
相關資源
圖卡懶人包
友站連結
C2C TW